政府工作报告14次提“服务业”玄机何在

首页    服务--新闻中心    政府工作报告14次提“服务业”玄机何在

根据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、长江学者刘志彪委员的统计,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“服务业”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经济学词汇,总共达到14次。

报告中,对服务业的第一个表述是,“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.5%,首次占据‘半壁江山’。”这一数据几天前已由国家发改委公布,屡屡被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引用。作为我国著名的就业问题研究专家,当很多人在谈论GDP增速时,他屡次用经济上的另一个指标——“就业”,来告诉人们中国经济信心在哪里。

在刘志彪看来,“服务业”高频出现,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某些显著和重要的结构性变化。“服务业不管在2016年的经济工作中,还是在‘十三五’发展战略中,都将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。”用郑东亮的话说,“未来就业结构将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”。

服务业高速发展,意味着就业稳定

报告中提到,2015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,超过全年预期目标,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。为何GDP增速不及往年,新增就业却超过预期目标?

第一个原因就是GDP总量的“盘子”变大了。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委员提供了一组数据:2006年GDP增长10.7%,增量约为3万亿;2015年GDP增长6.9%,但增量达到4万亿。“经济增速虽然慢了,但是经济总量基数大了,容纳的就业量也会保持在相当的水平,这表明中国在培育新动能、发展新经济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。”裴长洪说。

裴长洪所指的“新经济”,就包括了报告中提到的“现代服务业”。

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委员指出,随着经济结构优化,我国就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趋势更加明显。作为第三产业,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力超过第一、二产业。过去10年,我国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数量增加了1亿人。据测算,产业增加值同比每增1个百分点,二产可以增加就业61万人,而三产则为70万人。

“就业不下降,与服务业高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。”刘志彪委员认为,服务业在就业中占据“半壁江山”,标志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服务业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,远超制造业的比重。

“服务业在GDP增长方面是‘慢变量’,但对就业却是‘快变量’。”吴江说,服务业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拉动能力。

服务业细分发展,意味着生活幸福感提高

裴长洪说,“老百姓居家过日子,最在意的是有工作有收入。”就业让经济增长从抽象的“数字”,转化成为每个人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。而这种改善,将不只局限在收入领域。

对于老百姓而言,服务业细分发展,给居家过日子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。过去在煤矿工作的内蒙古乌海女职工张云,如今是超市收银员,每月收入1500元~2000元,工作比煤矿轻松,赚得还多。来自河北农村的小伙子李海,初中毕业后跑到北京当快递员,不到两年承包了一个站点,自己当上老板,父母媳妇都过来帮忙。

作为第一大产业,服务业更进一步细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。人们不仅从服务业获得就业机会,也从服务业质和量的发展上提高生活幸福感。

在李海看来,一个快递网点改变了他自己的生活,也方便了周边其他人,让其他人享受到服务。这就是服务业发展能为百姓带来幸福感的原因,不仅增加了就业,增加了收入,也方便了生活。

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2014年全国7.72亿就业人口中,第三产业就业为3.13亿人,超过第一、第二产业。服务业如此高的就业人数,不仅意味着许多人从服务业中得到收入,也意味着他们可以享受从市场上买来的优质服务。

随着收入提高,人们对服务业的精细化要求也更多。中国(海南)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曾以体检举例,过去的体检让人很折腾,现在很多体检项目服务性很好,“让人从害怕体检变成享受体检。”

现代服务业转型,将成中国经济新引擎

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在2014年7.3%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中,第三产业拉动了3.5%,而第一、二产业的拉动分别为0.3%和3.4%。

很多关注经济的代表委员都提到,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还存在很多短板。首先是总体发展水平落后,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,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。以批发零售、交运仓储、住宿餐饮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高,健康、养老、医疗等服务业供给不足,不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。

报告在提到“十三五”主要目标时指出,到2020年,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.7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以上。全员劳动生产率是考核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。裴长洪认为实现这一目标有不小难度,原因是当前传统服务业占主导位置,又存在诸多短板,尽管吸纳了大量就业,但是全员劳动生产率并不高,带动的GDP增量效应有限。

“必须推动向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转型,服务业本身要提质量、增强效益。”裴长洪说,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有两个途径:一是靠科技创新、设备升级换代和管理提升,二是靠提高劳动者素质。“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,意味着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、后劲更足。”

在裴长洪、迟福林、刘志彪等委员看来,实现现代服务业转型,一方面要通过放宽市场准入,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、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水平,把浪费在僵尸企业、过剩产能中的资源,逐步转移到现代服务业。另一方面,也要加强对服务业劳动者的技术培训,并适当对服务业实施减税提费政策。

“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,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”裴长洪说。

本文来源:中工网          


2016年3月7日 08:59
浏览量:0
收藏